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北京“同心共铸”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情暖阿坝·再铸同心——‘同心·共铸中国心’2025汶川行”大型医疗公益活动于5月16日在汶川县城锅庄广场启幕。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派出了11人医疗队,副院长任艳带领肺病科、心血管科、骨伤科、药学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皮肤科、风湿病科、康复医学科等专业的医务人员,深入汶川县9个乡镇开展为期1周的义诊、巡诊、带教查房、健康讲座等活动,切实增强汶川县优质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助力健康乡村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
5月16日至18日,医疗队先后前往了威州镇、县人民医院、七盘沟社区、绵虒镇福利院及卫生院、汶川县中医院开展了义诊、入户巡诊、带教查房工作。每位医疗队员都在义诊实践中深刻体悟到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以及中医药在服务基层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作用。
任艳表示,作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西苑医院始终坚守中医药事业初心,勇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活动。曾成立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奔赴汶川灾区参与救护工作。此次活动根据当地群众多发疾病及卫生健康工作需求,择优选择了突出中医药特色、擅长高原疾病诊治、提升当地急危重症抢救能力的专家。在义诊过程中,许多藏族、羌族同胞慕名而来,百姓主动伸出手臂要求把脉开方,充分展现了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中医药深得百姓信赖,中医药独特优势也将为汶川百姓带来健康福祉。
医务处于潇洋第二次作为执行领队来到阿坝地区开展义诊工作。作为皮肤科医生她注意到,受当地气候与饮食习惯影响,湿疹、光敏性皮炎等是汶川地区常见皮肤病,中医皮肤科具有诊疗优势。义诊期间,她结合当地物候特点,为患者提供了皮肤日常养护建议,以及清热解毒、生肌敛疮的新鲜道地药材的选用方法。
综合内科副主任张颖在完成了七盘沟社区入户巡诊慰问工作后回忆,一对行动不便的年迈夫妻令她印象深刻。老爷子罹患肝癌,老伴曾患肺栓塞,老两口在当地政府关怀下积极治疗且病情稳定,其大女儿得知有北京的中医专家来,特意从成都赶回汶川。专家在巡诊过程中,通过多学科会诊给出中药与其他药物联用的调理建议。医疗队巡回到另一个社区义诊时,两位老人带着自己院子里刚摘的红樱桃再次找到医疗队表达感谢,还有许多患者得知义诊活动后从田间地头赶来现场。看着百姓们乐观积极的笑容,专家深受触动,也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当地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实保障。
肺病科(呼吸科)崔云主任医师在抵达汶川的第二天,受县人民医院邀请前往呼吸科病房开展带教查房工作。县人民医院呼吸科目前是该院重点科室之一,收住有不少需要呼吸机支持,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崔云马不停蹄地查看了一个又一个患者,针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给出了具体的治疗建议和指导。查房过程中他也坚持问题导向,给予科室和百姓以指导。针对很多患者存在的健康意识不足的情况,崔云也在通过义诊巡诊等作出自己的努力。
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申杨勇非常受当地患者的欢迎,他介绍,义诊中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最多,这与当地山多地陡的地形有关;腰椎疾病也较为普遍,因百姓常肩扛背驮干重活。此外,还有多种骨科疾病与北京的门诊疾病谱差异显著。他感言,汶川这座城市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这座英雄城市注入健康活力。
汶川中药材资源丰富,医疗队抵达后,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庞颖便带领大家学习了解了新鲜的道地药材。同时义诊活动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日记中写道:“义诊活动开始,在用药交代过程中,语言沟通上会有一些障碍。但是,我很快学会了用阿婆阿公们的语言告诉他们用药方法。例如,我们说一天三次,一次三粒(片)。跟阿公阿婆说,就要说一天三道,一道三颗。有一个卖螺蛳粉的阿婆,对我说:‘晚上来我摊子吃粉,我请客哈!’一天下来,我深刻感受到,这里的老人很需要合理用药指导,她们中有很多人不识字,我以画图的方式,把服药次数和片数画在药盒上,就像我们之间的摩斯密码。希望接下来的几天,能为更多的老人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朱浩宁在义诊过程中发现,汶川当地的气候偏湿冷,居民的饮食习惯以重油重盐重辣为主,少数民族同胞更喜饮酒,这些因素致使当地居民更容易罹患消化系统疾病,许多居民都有腹胀、反酸烧心等情况,而这些病症,恰是中医诊疗的优势病种。在义诊过程中,他耐心地为当地居民提供饮食指导,并向老百姓传授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并发放了中药制剂帮大家缓解症状。他感慨道:“村民们认真听讲、积极学习的模样,是溢于言表的对健康知识的渴望与对中医的信任。作为一名中医医生,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层百姓服务,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我感到无比自豪。”
重症医学病房副主任医师付妍在结束了一天繁忙的义诊工作后,与医疗队队员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说道:“此次义诊活动充实而动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入户巡诊的一位肾衰竭大叔,因高血压控制不佳致肾损伤,目前每周需要进行三次透析。在交流过程中,大叔并没有因为罹患重病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跟我说要保养好身体,继续经营小卖店,不给家人添麻烦。”通过此次义诊巡诊,专家们深切体会到阿坝地区同胞坚韧不拔、积极乐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饶毅在义诊现场被热情的老百姓团团围住,仅5月16日上午半天就针灸治疗了20余名患者。他说最大的感触是在绵虒镇义诊时,一个少数民族阿婆有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因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也不愿意手术治疗,日常生活走平坦的路都疼,上下楼蹲起非常困难,平时需要扶拐行走。在针灸治疗后,阿婆疼痛明显缓解,可以不用拐杖走几步了。阿婆说“中医真好,银针真好”。 因义诊安排紧凑,每个点位工作时间仅半天。阿婆竟让家人带老伴驱车从绵虒镇赶到水磨镇追着专家接受治疗。这一路奔波,饱含着百姓对中医的信任,更让专家感受到医患间纯粹的情谊,激励医疗队继续传递健康与希望。
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韦云与医疗队成员分享了两个感人的小故事。在七盘沟社区遇到了一位口干、骨痛的老奶奶,开完药后,她笑着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感谢,称现在太幸福,药物免费、医生上门。得知专家从北京来,还叮嘱返程小心。在绵虒镇福利院会诊结束准备上车时,一位偏瘫老人坐着轮椅也赶来,他努力举起无法抬举的左手用力示意,不停说着谢谢。从北京到汶川,跨越千里,医疗队的付出能换来百姓的认可心中满是温暖。韦云说:“当地百姓用质朴的语言和行动表达着对医护人员的感激。这让我明白,医者的价值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给予患者希望与温暖,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
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李南南回忆着在七盘龙社区义诊快结束时与藏族、羌族两位嬢嬢的闲谈,“当我告知来自北京,藏族孃孃称曾去过北京,到过天安门。我鼓励她交通便利可常去逛逛,还介绍此次义诊团队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羌族孃孃真诚地道谢,感谢我们前来关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地震遗址中斑驳的断壁残垣,那是历史的刻痕,见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再看重建后的映秀镇,满目生机,万物竞发。这一切让我深知,当下弥足珍贵。”
西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