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介绍

陈可冀院士

陈可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及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奠基者及开拓者之一。

193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留校任福建医学院内科助教及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56年根据国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的要求被选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名老中医冉雪峰及著名经方派大师岳美中教授,系统学习中医和临证多年。1963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以后续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员。1978年与著名中医赵锡武、郭士魁同时被任命为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并被选任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常委。曾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1-4届副总编辑。1979年起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1986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三、四、五届常委。1991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2008年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创新战略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典委员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心脏中心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国家神经科学临床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及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杂志主编,eCAM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杂志心血管专栏特邀主编(2010-),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1993-2001),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2004-2008)。

陈可冀院士七十多年坚持不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和老年医学临床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创传统医学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使活血化瘀治法及相关方药现已成为当代我国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对活血化瘀相关方药的作用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从多层次证实其抗血栓素的作用,研发冠心2号复方、川芎嗪、愈心痛、血府逐瘀系列方药,宽胸气雾剂等,取得成效,推动了该领域的研发进展。曾获首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1994),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2003),二等奖(“证效动力学研究”,2001;“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病因的创新研究”,2014);求是科技奖(2001);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2);首届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200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7);吴阶平医学奖(2009;中国脑卒中防治工作卓越成就奖(2014);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4);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4);中国中西医结合终身成就奖(2017)。主编《清宫医案研究》、《清宫医案集成》分别获古籍整理金奖(1991)和中国出版政府奖(2011)等奖项。

 


李连达院士

李连达,男,19347月-2018年10月,辽宁沈阳人。中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及保健食品审评委员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卫生部甲级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50多名。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至今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致力于中药疗效评价和中药安全性研究。1990年受卫生部委托,负责制定我国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至今仍为广泛应用。自主或合作研制新药70多种,获得重大社会与经济效益。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含马兜铃酸中药材及中成药安全性评价的示范性研究”课题,利用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含有毒成分的中药处方减毒存效研究,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含有毒成分中药的管理办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开拓中药有效性评价的研究

1976年发表了中药药效的第一篇科研论文——《冠心Ⅱ号对应激性心肌小血管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1978年在国内首先建立动物和人的心肌细胞培养,建立“缺血样损伤”、“化学性损伤”、“免疫性损伤”、“心力衰竭”及“节律失常”等多种细胞病理模型,用于中药研究,开创了中药细胞药理学的先例,并向全国推广。

其后又陆续在我国建立起犬冠状动脉结扎心肌梗塞的多指标及定量组织学研究方法及“多点固定式心外膜电图”,对心肌损伤的范围与程度可以准确定位、定 量、连续、动态观测,解决了国内外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难题,已成为标准化试验方法,至今仍为全国普遍使用。并建中国小型猪经心导管送入栓子阻塞冠状动脉形成 心肌梗塞的模型,可避免开胸手术对心脏的干扰,保持胸腔内环境的稳定,此模型与人类冠心病更为相似,结果更为可靠。此外,还创立了甲醛环病窦综合征动物模 型等多种动物模型及实验方法,在国内推广应用。

二、建立我国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

1990年接受卫生部委托,负责制定我国第一个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与技术规范,对40多种病证的药效学研究建立技术要求及审评标准,扭转了过去中药药效学(特别是中药新药)研究及审评工作缺乏标准与技术规范、方法落后的混乱局面,提高了全国中药新药研制水平,使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得到学术界公认。1992年由卫生部印发全国,成为我国第一个官方认可的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并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做20多次专题报告,进行解释和推广工作,至今仍为全国遵照执行的标准。

和研究室的同志共同完成了70多种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均已通过新药临床前审评,其中20多种已获得新药生产证书,如地奥心血康胶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累计产值已达50亿元。其他如冠心II号,生脉散,金莲清热冲剂、芪贝胶囊等,也获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对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审评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

三、倡导中药安全性研究

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以往的看法是“安全无毒”,但是诸如含有马兜铃酸成分中药的肾毒性被发现和中药注射剂致多人死亡的病例报道后,使得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过度的恐惧心理,更成为少数人提出取消中医的理由。李连达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含马兜铃酸中药材及中成药安全性评价的示范性研究”课题,通过对含青木香的冠心苏合丸原方、含土木香的替代方、去掉青木香的冠心苏合丸替代方以及单味药青木香、单味药土木香的系统研究,特别是比格犬长期毒性实验,犬急性心肌梗塞实验,给药后比格犬血液中主要有效成分肉桂酸的代谢动力学实验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从长期毒性、有效性和有效物质基础的角度,对替代含马兜铃酸成分的冠心苏合丸的合理性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化学、比较药效学和比较毒理学的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将含有毒成分的中药替换后可以达到提高安全性和保证疗效的目的,解决了同仁堂等66家企业生产的冠心苏合丸改进配方后是否有效和是否安全的问题。该研究保障了广大患者的利益,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含有毒成分中药的管理办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有毒中药材及其复方制剂的安全性研究提供了示范性的科研思路、途径和方法,为进一步全面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开拓了新领域。这项研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四、阐明“血瘀证”的科学内涵及“活血化瘀”治疗的基本规律与作用机理。

在传统医学理论及现代科学指导下,建立了多种血瘀证动物模型,从多方面阐明其科学内涵,证明“血瘀证”主要是血液循环障碍(全身性、局部性、特别是微循环障碍),并包涵感染、炎症、免疫、组织异常增生等多方面的病理生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内容丰富、表现多样化,涉及50多种疾病。

又通过 “血府逐瘀汤”等8个经典古方、35种 活血药的系统比较研究,以及冠心Ⅱ号、地奥心血康胶囊等新药的研制,进一步阐明了“活血化瘀”治疗的基本规律。“活血”就是“活其血脉”,改善循环系统的 生理功能(包括心血管功能,特别是改善微循环等),以及其他生理功能。“化瘀”则是“化其瘀滞”,纠正病理状态,消除病理变化(包括抗凝、溶栓、改善血液 流变性,减小心肌梗塞范围,促进病变修复以及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病变修复等),并有抑菌、抗病毒、抗炎、免疫、抑制异常组织增生等多方面药理作用,从而 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达到异病同治的作用。

陈可冀与李连达院士合作的这项研究工作,开创了用现代科学方法深入研究传统中医理论与治疗法则的先例,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该项研究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医界有史以来、迄今唯一的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首创中药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管输入冠状动脉移植于心脏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药物、手术及介入疗法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对于心肌细胞大量死亡、心功能衰竭,至今尚无促进心肌细胞新生的可靠方法。国 际医学界研究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发展很快,但遇到一些技术难题,例如:来源少,伦理道德问题,异体移植的排斥反应以及胚胎干细胞有致癌的潜在危险等 等,这些因素导致国外在实验研究方面进展迅速,论文报告非常多,但在人体应用方面的进展却相当缓慢。李连达院士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以导管介入移植,并辅 之以复方中药治疗冠心病获得重大进展,解决了困扰干细胞移植的技术难题,发挥了中西医结合优势,为冠心病的治疗开拓了新领域,为干细胞的移植建立了新途 径。李连达欣慰地说:“中药加干细胞移植,最古老的医学和最先进的医学相结合产生了最好的效果”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这项研究也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六、坚持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李连达在学术上的主导思想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继承是重要的,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扬。

李连达认为学术研究特别是中医药研究,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是研究中医中药,只要研究工作有利于中医中药的发展,不管采用什么思路、途径 和手段都应当赞成。不要把千军万马逼到一根独木桥上,以某一种思路或某一途径来局限我们的发展。要确实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现在有些研究工作热衷 于用现代的方法证明古人的正确性,通过大量的研究来证实古人在3000年前就如何正确、如何伟大。当然,这种论证是重要的,但仅此证明老祖宗伟大是不够的,应该把先人的经验用于今天,为今天的人类服务。同时,不应排斥国外先进的技术,要“为我所用”,但不能跟在洋人后面“爬”。正因为积极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用于中医药研究,使其在“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研究能够走在全国的前面,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1978年 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心肌细胞培养方法,把心肌细胞培养技术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实现了理论和方法学的创新,由此开拓出中药细胞药理学研究领域以及自体骨髓干细 胞移植辅以复方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方法,解决了困扰干细胞移植的技术难题,发挥了中西医结合优势,为冠心病的治疗开拓了新领域,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 的发展创新,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七、光明磊落、清白做人

在新药审评、成果鉴定等各项工作中,作风正派、学风严谨、刚直不阿、光明磊落,是他一贯的作风。

一次某厂家通过某学会召集一些专家,为“罗布麻降压内衣”进行鉴定。他在会上明确表示“罗布麻内衣降压”没有科学根据,旗帜鲜明地说:“我支持你们搞综合利用发展地区经济,但搞伪科学是错误的。”说完,拂袖而去。

在评审新药中,他坚持兼顾国家、人民和厂家三方面的利益,提出要“一审二帮”,在原则性的重大技术问题上要严格把关、“六亲不认”;而在一些非原则 的技术性细节上则灵活掌握,热心帮助厂家进行改进,从不故意刁难。他认为当时的药厂和科研单位水平有限,研究经验特别是研究中药新药的经验不足,应该热情 地帮助他们,对他们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他这种是非分明的做法“得罪”了一些人,但更多的企业或科研单位则感受到了他乐于助人的真诚,同时被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所折服,以至一位当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负责同志视察各地中药制药企业后,对他说:“你在各地、各药厂的口碑极好,你这个没有丝毫通融的人怎么会有这样好的人缘?” 他的想法是,药是用来治病救命的,如果安全性、有效性没有保证,当然要坚决卡住,这是评审委员的职责所在。但如果新药的确是安全有效,又何必揪住一些细节或一两个错别字不放呢!总之,凡是有益于人民健康、有益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事就要坚决去做。

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病人的健康,他敢于对一切违法乱纪、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法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近年假冒伪劣药品,虚假广告,违法宣传,欺骗群 众、坑害病人等事件,屡禁不止,对这些不法行为要进行揭露和批评。绝不允许任何人侵害人民的利益,危害病人的健康,不管有多大风险,多大阻力,什么形式的 打击报复和迫害,都应无作畏惧,坚持原则,坚持科学。

八、辛勤育人

李连达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首批研究生导师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先后培养出硕士、博士、博士后50多名。

作为知名的科学家,他同时非常热心教育事业,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推广心肌细胞培养方法到90年代的中药药效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讲起,近30年的时间里做了超过200次的讲座,听讲者中包括了医疗、科研、教育等各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慕名而来受过他指点的更是数不胜数。不仅对于中青年学者和专家,李连达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也极为重视,常说对于青少年来说一场好的报告可以影响一生。

一直以来,无论工作环境怎样恶劣,工作任务怎么繁忙,李连达院士始终重视教育事 业,为培养更多的人才而努力。他不仅教学生做学问,还教学生做人、做事,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几十年来,得到他指导、指点的人不计其数,他的心血没有白 费,辛苦耕耘迎来了桃李芬芳,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很多学生都成为相关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投入医学事业57年以来,学风严谨、作风正派、勇于发展创新,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推进中药标准化,提高中药安全性研究和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用李连达院士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凡是有益于人民健康,有益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事就要坚决去做,我这一辈子献给了中医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